生活在天津滨海地区的人们,自古即享有盐渔之利,渔具功不可没。至今,许多渔具仍在使用。1991年出版的《天津全书》记载:“13世纪前,天津沿海即有人从事渔业。13世纪中叶,沿海渔民由使用简单网具,发展为抢网、撩网、棍网,依靠海水潮汐捕捞鱼虾。”
渔民广泛使用这些网具,跟明、清两代严厉的“禁海令”有关。那时,渔家人不能乘船打鱼,生活万般艰难,他们只能靠这些适宜在浅海中捕鱼的工具,抢网,即是其中之一。
抢网由两根长杆、一根短杆支撑,形状如倒写的英文字母A,渔家人涉水推着它在浅海中捕捞毛虾、梭鱼、海蜇等。因在捕鱼过程中需要快速前进和起网,形如争分夺秒,所以称为抢网。当地人有时也把用抢网劳动的过程,称之为抢网。
用抢网捕鱼,是一种既危险又繁重的劳动,它的历史写满了渔家人的血和泪。使用抢网局限于人的身高,渔家人为了扩大用它捕鱼的范围,发明了辅助工具──高跷。踩高跷抢网,渔民虽然能够到超过自身一米左右的水中作业,但如有不慎跌入水中,因木质的高跷浮力大,绑在腿上的高跷产生副作用,常有人因此而丧命。为了减少在海中抢网的危险,渔民们常在岸上练习踩高跷技术,使其娴熟。后来,这种演练过程便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花会的表演形式。
抢网还是地撩网收获时使用的主要渔具。地撩网,是一种大型的定置渔具,在浅海滩上连绵数里,形成一道屏障。海潮退去时,地撩网把鱼、虾、蟹等拦截在网里,渔民们再用抢网等渔具捕获。据《汉沽古韵》记载:1949年年底,汉沽沿海渔村共有地撩网33排,其中蔡家堡村5排。
说到地撩网,就不能不说在蔡家堡村流传了几百年的一首歌谣,概括了当时渔家人异常艰苦的生活:“蔡家堡十八家,糠菜团子豆腐渣。爷儿们吃了拾网(到地撩网收获)去,娘儿们吃了择大虾(分开混杂在一起的渔获物)。一择择得烂了手,喊着妈妈号(哭)一宿。”
使用渔具在浅海滩上捕鱼,劳动强度最大的当数棍网。棍网长约20丈,网囊深约3尺,网口由8寸长的木棍支撑,至少由两人牵引着在潮水淹没脚的泥滩中,狂奔追赶鱼群,终将鱼虾收入囊中,也有人称它为跑网。
当浅海滩上潮水涨来,各种鱼虾纷纷在潮头觅食嬉戏。此时,打棍网的人三五成群或两人一组,走到海水淹没至臀部处,开始撒开棍网,两头由人用绳索牵引,向着水浅的方向奋力奔跑,跑得速度越快,收获的鱼虾就会越多。在陷脚的泥滩中奔跑,需要体力和耐力,所付出的艰辛也可想而知。
如今,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,渔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像抢网、棍网这种过分劳累和危险的渔具,均已告别了历史舞台。